开源体育一张表单背后藏着多少“加减法”?
发布时间:2025-03-22 19:37:09点击:
红色,是多彩贵州的鲜明底色。在17.6万平方公里的贵州热土上,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跨越时空,历久弥新。2025年,阔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贵州从退役军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从制约发展最紧迫的事情抓起,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五心”行动为抓手,正在奋力书写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5年,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聚力实施的“五心”行动在贵州这片交织着红色血脉与改革激情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初春时节,记者深入贵阳、毕节、安顺三地,记录下从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的高效办成到省荣军优抚医院的10年蝶变,从“兵支书”点燃的产业星火到烈士陵园守护的精神坐标,见证贵州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彰显出的尊崇底色。
2023年3月,在云南某部队服役2年的方箴明退役,回到家乡贵阳。火车抵达车站时,他一眼望见站台上等候的人群——他的家人和观山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捧着鲜花和一份特殊的“返乡礼包”迎了上来。礼包里不仅装着退役纪念品,还有一本《观山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指南》。这份指南成为他退役后开始新生活的有力帮手。
几天后,方箴明到观山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办理退役报到手续,眼前的场景让他有些意外:同期退役的战友虽多,但服务窗口前秩序井然。得益于早先工作人员的电话沟通,方箴明现场填写了一张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申请表,按清单提交材料后,社会保险关系接转、户口登记、身份证办理等12个事项当天就被全部受理。“过去是‘人跟着流程跑’,现在是‘流程围着人转’。”方箴明感慨道。
方箴明的顺畅体验源于贵州的大胆改革。2023年初,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公安、人社、医保等8部门出台《贵州省军人退役“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将退役军人报到涉及的12项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整合为“一张表单、一次提交、一次办结”,并在贵阳市观山湖区、六盘水市盘州市、遵义市汇川区3个地区率先试点。
过去,军人退役报到需提交23份材料、填写8张表单,办理耗时长达30个工作日。试点改革后,退役报到材料精简至11份,表单压缩为1张,办结时限缩短至10个工作日。表单和材料做“减法”的背后,是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有关部门推出“一地一表一网一端”模式的服务“加法”。
“材料互认、部门联办是关键。”观山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杨冬介绍,在观山湖区,省级工作专班牵头负责规范编制军人退役政务服务事项,量化服务标准,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则与公安、医保等部门签订委托书,明确职能分工: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收件、流转和出件,业务部门后台同步审批,材料全程共享。同时,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置“潮汐”窗口——退役季增设2个窗口,分流人群,并增加2名窗口服务人员,设置接待员、政策解答员等为新报到的退役军人现场提供专属服务;非高峰期保留2个固定窗口,保障日常服务。自2023年3月试点以来,观山湖区已为229名退役军人提供“一站式”报到服务,无一例超期办结。
各试点地区在“综合窗口收件出件、业务部门分类审批”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为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做加法”。六盘水市盘州市增设“驾驶证换发”服务;毕节市织金县绘制“三张流程图”,细化部门流转环节;安顺市由政务服务中心“一把手”带队蹲点指导,确保流程无缝衔接;贵阳市观山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增加“党组织关系转移登记”事项,为退役军人党员提供线下代办服务。
如何确保改革落地见效?贵州将监督权交给退役军人,用“好差评”倒逼服务升级。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依托贵州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端,在醒目位置公示贵州政务服务“好差评”二维码,对业务部门和服务窗口的收件受理、事项办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并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形成了“咨询—收件—流转—审批—出件—评价”的闭环工作流程。
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改革,不仅是一张表单的精简,更是一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务“协同作战”。2024年底,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医保局、省军区动员局、省政务服务中心经多次会商研究,联合印发了《贵州省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网络化、集成化办理,提高服务效能,推进贵州省退役军人服务“一件事”迭代升级。
在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另一场跨越10年的制度改革成果正在惠及更多退役军人。
2025年春节刚过,退役军人张范俊(化名)走进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门诊大厅。他掏出退役军人优待证,不到5分钟便通过“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先”窗口完成了复诊挂号、缴费。诊室里,医生在仔细查看复诊检查报告后,告知其身体恢复情况良好,只需注意后续保养。“从检查到治疗,在医院的每一步都有专人引导,十分安心。”谈起治疗过程,张范俊十分感激。
一年前,张范俊因为反复心慌、胸闷及血肌酐升高到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就医,最终确诊慢性肾衰竭,还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复杂的病情让张范俊回家后辗转难眠。医院为其组织了多次会诊,从优先挂号到中西医联合诊疗,从住院费用减免到全程导诊服务,借助退役军人医疗优待政策为他铺就了一条“绿色就医通道”。
在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先”标识遍布各个窗口,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在此就医,可享受挂号费、诊查费全免,住院费用最高减免千元,全年累计减免可达3次的优待。这些政策背后,是一套精准的“减法”逻辑:减去繁琐流程,减去经济负担,减去等待焦虑。
2024年“八一”建军节,红岩院区负责同志看望慰问在院集中供养的荣誉军人。
鲜为人知的是,10年前的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原名“贵州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正面临“生死考验”:医疗资质被暂停、设备陈旧、医疗水平受限、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转机始于一场“破冰式”改革。2015年,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贵州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合作,前者投入资金改造院区、引进设备,并派驻专家团队,共建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红岩院区。2017年12月,在贵州省民政厅推动下,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加入红岩院区,形成“三方共建”模式。
2018年,贵州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转隶至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为了进一步理顺红岩院区建设发展机制,2020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红岩院区建设。当年10月,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民政厅与贵州中医药大学分别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将省荣康院、省肢康中心全面委托贵州中医药大学管理,依托大学学科和人才科研优势,打造集优抚、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西医结合医院。2023年11月,贵州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重新取得医疗执业许可资质开源体育。2024年3月14日,贵州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更名为贵州省荣军优抚医院。2024年4月20日,三方合作共建的中西医结合、军民融合、医康养结合的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红岩院区全面开诊。
10年间,破旧小楼变身现代化院区,30张床位扩至1003张,新增肾内科、心血管科等41个专科、19个病区;职工从2014年的60人增长到700余人。医院还探索出融合发展新模式——整合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多方力量,打造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诊疗体系,更好地服务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以及广大群众。
贵州印发了《贵州省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旨在提升优抚医院、光荣院等机构的服务能力;组建省级巡回医疗队,为优抚对象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并组织功臣模范等开展短期集中疗养;建立健全优抚对象“保险+救助+补助+优待”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二次报销”比例,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二次报销”、“一站式”结算服务……贵州退役军人医疗优待体系还在持续完善。
从濒临关停到焕发新生,从单一疗养到综合保障,贵州用十年探索证明:只有以创新破题、以真心服务,尊崇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春雨绵绵,雾气缭绕。记者一行行走在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幺铺镇阿歪寨村的石板街上,雨水浸润着石墙石瓦,藤甲文化馆的蜡染布随风轻摆,处处体现出当地独有的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阿歪”一词源自布依族语,意为“树木茂盛、山清水秀的地方”,眼前的景象正印证着它的名字。然而7年前这里还山高路险、产业凋敝,十分贫困。
改变始于2018年。彼时,在外打拼的退役军人韦俊接到组织召唤,回到家乡,扛起阿歪寨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面对贫穷落后的家乡,韦俊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行动起来,带着村“两委”流转700亩土地,建起花卉大棚、莲藕基地,引入“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两年间,胶瓜、白菊、草莓轮番破土生长,120多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开源体育,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
韦俊并没有满足于此,他觉得要让乡村真正“活”起来,必须深挖民族文化的根脉。韦俊请来专家担任顾问,挖掘藤甲文化,将废弃老屋改造成声音馆、古法造纸坊;村民自发整治村容,引入民营企业实施老旧危房改造民宿项目,开办农家乐。随后,艺术家驻地创作,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村里年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2024年,阿歪寨村捧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奖牌。“过去年轻人往外跑,现在返乡创业成了潮流。”韦俊的笑容里透着底气。
阿歪寨的蜕变,正是贵州“兵支书”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发挥作用的生动缩影。“兵支书”工作始于2018年安顺市新时代军地实践中心的创新探索,退役军人的纪律性、执行力与基层治理需求深度契合。2020年退役军人村干部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全国现场交流会在贵州安顺召开,“兵支书”走进全国视野。
站在全国“兵支书”工作亮眼的成绩单上,贵州并未停下探索。2023年,贵州开展“兵支书”工作“十百千”优选行动,打造了12个农业产业园、54个农特产品品牌和46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高坪村,“兵支书”严装华将蜂糖李种出“甜蜜经济”,亩产值突破万元;在“兵支书”陶大模的带领下,贵阳市开阳县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龙广村的富硒枇杷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白水镇坑边村“兵支书”陈忠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打造的小黄姜品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餐桌上的“常客”……在多彩贵州,一位位“兵支书”像一粒粒火种,点燃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星火。
在此基础上,贵州还加强对“兵支书”培养工作各个阶段的管理,从人才储备、先期培育到实际推荐、严格选用,再到动态管理、能力训练等,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全面优化。依托此模式,“兵经理”“兵工匠”等“兵+X”人才被发掘,退役军人的作用在产业振兴中得到更广泛的发挥。
清晨的毕节市烈士陵园,薄雾未散,成绍显扛着扫帚的身影已穿梭在青松翠柏间,清扫落叶、擦拭墓碑、修剪杂草……为守护安葬在陵园的160位英雄烈士,30年来,这些动作他重复了千万次。陵园5万余平方米的土地上,每一寸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1989年,18岁的成绍显参军入伍。两年军旅生涯,让他深刻理解了“牺牲”二字的重量。退役时,受父亲的影响,成绍显选择成为毕节市烈士陵园的管理员。“让烈士有个干净的家,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他的父亲成永奎是老红军,儿时父亲讲述的英雄故事早已在他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成绍显的工作日常琐碎却庄严:晨起扫落叶,深夜巡陵园。寒冬修排水,雨季清积水。日复一日,他用双手为英烈筑起一片净土,也见证着陵园的悄然蜕变。
2019年,毕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陵园被赋予新的使命——从单纯的纪念场所升级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着资金注入、设施修缮、制度完善,陵园里破损的墓碑被修复,零散的史料被系统整理,园区还成立巡查小组,每日检查设施、维护环境。烈士们的“家”不再孤寂,每年有1.6万余人次前来瞻仰,300余家单位在此接受红色洗礼。
之后,在贵州各地,以陵园为代表的烈士纪念设施不再只是静默的纪念地,而是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毕节市烈士陵园选派工作人员赴山东学习英烈讲解,专业化的讲解队伍让历史更加鲜活。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思政第一课”“英烈故事进校园”让红色教育走进课堂。在安顺市烈士陵园,陈列馆改扩建、英烈墙新建,五年累计投入372万元。
改革的系统性更体现在制度层面。贵州出台10余份政策文件,构建起烈士褒扬纪念体系的法治化框架;18个部门联动实施《贵州省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实施方案》,形成齐抓共管的治理格局。零散烈士墓迁移、纪念设施整修、标识牌统一悬挂……五年来,397个提质改造项目让全省烈士纪念设施焕然一新。
为持续推动“为烈士寻亲”工作,贵州省充分发挥省市县乡村五级“为烈士寻亲”联动机制,联合媒体、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用技术跨越时空阻隔。南部老兵爱心之家、志愿军寻亲团等团队奔走全国,五年间,帮助375名烈士“找到”亲人。科技也让思念跨越山海。“网上祭英烈”平台开通后,贵州各级网祭平台“云祭扫”访问量累计达468万人次。全省建成29个红色思政教育基地,组建9个宣讲团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部队、进乡村,10万余人次在英烈故事中汲取力量。
从设施修缮到精神传承,从制度完善到技术赋能,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改革从未停步,守护永不褪色。
文章来源:中国退役军人(ID:zgtyjr)。转载需注明来自“中国退役军人”微信公众号,否则视为侵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