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返回上一页

开元体育今日12时来直播间共同关注: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

发布时间:2024-03-26 10:51:51点击:

  3月25日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守护全国少年儿童平安健康成长,华商报大风新闻今天12:00-14:00将进行直播,共同关注如何让孩子远离“校园欺凌”。近期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引发各界关注。治理校园欺凌,注重事后惩处,更需强化事前防范。每一次后知后觉都是纵容,每一次若无其事都是帮凶。早发现、早处置,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才能让阳光照进孩子们的成长环境。

  直播现场邀请到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常委何蕊芳,专注于研究青少年抑郁焦虑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方乐嘉。也欢迎广大网友走进直播间,一起互动探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佘欣

  近日,“邯郸初中生遭3名同学杀害”一事成为全民热点。随着令人发指的细节逐步曝光,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再度成为全民热点。

  什么是校园欺凌?什么是校园暴力?会造成哪些伤害?作为家长和老师可从哪些方面引导帮助被欺凌的孩子?

  今天是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近日,华商报记者通过走访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心理咨询师以及家长,记录了他们接触、了解的案例。

  案例中熟悉的场景一再提醒我们:作为家长、老师,我们必须时时警觉,不放过来自被欺凌孩子的每次求助,即使是微弱的信号;更要不断学习了解如何正确判断校园欺凌,及时给予合理引导,安抚孩子、帮助孩子、治愈孩子。

  以下记录的案例均来自心理健康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转述,多为当事人在心理咨询追溯过往的经历时的讲述。

  这些案例能给家长带来哪些启发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逍给大家进行逐一分析。

  刚上一年级的顶顶对妈妈说:“妈,我同桌明明有橡皮,但每次都拿我的用,真烦人。”

  建议:顶顶妈妈这个方法,可能使孩子以后遇到事不愿意给妈妈说,应该先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想法,多了解事件过程、细节。

  更推荐回复:“同学拿你的橡皮,你觉得烦吗?别人拿妈妈的东西也会觉得烦,你能不能告诉妈妈,是在上什么课时拿的,他说了什么你说了什么,还有什么事吗?”

  假如孩子提到“同学出现肢体强迫、语言侮辱等行为时”,妈妈要有警觉,有可能是“欺凌”的前兆。除了与老师沟通外,我更推荐通过班级群与同学家长取得联系,促进两个孩子建立友谊,比如让孩子互相分享玩具、零食、去游乐园等,近距离观察两个孩子的互动模式,手把手教会孩子交朋友。

  小美:那他们为啥叫我“坦克”?起初光是几个好朋友叫,她们说是跟网上学的。后来同学都这样喊我,而且我觉得他们喊我时眼神怪怪的。

  建议:这个案例代表了由“外型特征”引发冲突的一类问题,我建议家长先要正视和接纳,再教会孩子接纳自己的外形,否认只会让孩子更混乱,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比如案例中小美的确有点偏胖,那我们就先让孩子承认胖,再帮助孩子找到外形上的闪光点。

  另外,孩子出现“眼神怪怪”等带有主观色彩的表达时,家长最好引导孩子先将其变为客观描述,避免猜测、怀疑,再作正面引导。

  但当孩子出现“同学们都故意躲着我”“孤立我”等表述时,家长就要警觉。要帮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好能与班主任沟通,给孩子在学校创造一些展示优点、特长的机会。

  城乡接合部一小学放学路上,大伟对着正买辣条的同班同学小明恶狠狠地说:“给我也买一包!不给我买的话,你等着!”

  看着人高马大的大伟,身材矮小、性格较懦弱的小明有些胆怯,顺从了他的无理要求。

  得知儿子的遭遇后,爸爸脱口而出说:“你个瓜怂,人家咋不让别人买,就光让你买?”

  建议:我认为上述案例已是明显的欺凌行为,但家长的贬低、呵责,会让胆怯的孩子更加害怕,造成“二次伤害”。

  希望所有听到孩子这样声音的家长,要坚定地保护支持孩子,给孩子力量和信心,成为坚强的后盾,建议家长通过接送上下学,不给欺凌者机会,同时也形成威慑,或者能找个同伴一起上下学,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必要时直接对欺凌者进行警告。

  因为被班里几个男孩针对,王晨不敢课间去厕所。那几个男生要么是占着厕所的通道不让他过,要么在去厕所的路上用奇怪的眼神和表情盯着他。

  王晨本想对老师说,但想想自己成绩一般,表现一般,那几个针对他的人好像成绩比自己还好。

  王晨回家对妈妈说,偏偏妈妈正在忙工作,先露出一脸不耐烦,接着妈妈调整了情绪,认真听了孩子的倾诉,很生气地说:“你一定要跟老师说。”

  建议:希望所有家长先记牢这句话:“当孩子来跟你说话时,不管多忙,都要放下手中活,耐心地、认真地听孩子说话。”

  另外,家长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结合自家孩子的性格偏好和行为特征,给出他能够执行实施的建议。

  案例中的妈妈,不仅没有认真听孩子说话还流露出负面情绪,给的建议还无法执行,那孩子可能会觉得我让妈妈生气了,我的行为没能让妈妈满意,这就造成双重压力,不如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做?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

  本就不宽裕的生活,让打零工的妈妈一筹莫展,尽管她没有跟女儿提过这些压力,但是小妮仍然感受到压力。

  从小自卑的小妮更自卑了,她在上学路上遭遇同班多名女同学的恶语攻击,甚至在学校走路时也被她们故意挡道,她不敢反抗,但心理问题更严重了。

  她总和妈妈抱怨不想上学,不想读书,妈妈向班主任反映,但她的反映并未得到老师的重视,而小妮妈妈出于怕麻烦老师、怕得罪老师等各种顾虑,也再未深究此事。

  小妮出现了自杀倾向,并被诊断为抑郁症,问诊时她才向心理医生讲了这些故事。

  建议:上述案例中的小妮诊断为“抑郁症”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欺凌可能是雪上加霜的事件,还可能与亲人丧失、家庭经济状况、个人性格以及未得到及时支持等因素有关。

  当孩子表达“不想上学”的念头,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

  如果有可能,多带着孩子与表哥、堂兄等男性亲友聚会,帮孩子增加内在力量,学会和同龄人相处的方法。

  在深入的咨询中,欢欢说:“刚上初一时,我是个敢于表达想法的人,但说得多得罪的人也多。加上我当时成绩不好受到了一些人的欺负,不管什么,他们一群人总在背后议论。印象中我换件颜色鲜艳的衣服,都有人阴阳怪气地说些奇怪的话。当时我不和他们争论,发愤学习,初二时成绩名利全班前茅。初三那一年,家里遭遇变故加上一直以来的压力,我大病一场休学一年,进入补习学校,包括后来进入高中,我都害怕重演曾经的经历,说话时我都会挑好听的说,就变成了现在的我,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建议:人格是具有稳定性的,俗话说:秉性难移。欢欢在经历了校园欺凌后作出的改变,并不是性格因素,属于创伤后的反应。她所表现出来的“讨好性人格”并不利于人际交往,反而会被认为是伪装的,不真诚的,只会带来新的社交问题。

  希望欢欢做自己的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练习沟通表达技巧,也可以多和“社牛”同学相处,取长补短。

  当小艾投诉小文联合舍友孤立、欺凌自己时,老师有些震惊。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小文是成绩好、说话温柔,安安静静的女孩。

  小艾说:“我觉得她们孤立我的原因是:有一次,小文组织大家进行宿舍卫生大清扫,我因为有事没有参与。之后,她们就开始孤立我,还老是让我一个人打扫卫生。开始我觉得我没有参加集体的卫生大扫除我有问题,可我已经干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她们依然孤立我,我觉得我很难忍受了。”

  小艾先将问题反馈给了宿管老师,宿管老师又反馈给了班主任,最后还反馈到了学校的相关领导。开元体育

  老师和小艾宿舍的同学一个个谈话,最终确认确有此事并对小文等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小文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给小艾道歉。

  建议:不少校园欺凌都有较强隐蔽性,尤其成绩好的学生,容易被老师、家长带上光环。

  案例中,被欺凌者小艾敢于维护自身权益,勇敢站出来讲述被欺凌经历,学校也进行了及时恰当的处理,制止了欺凌行为,同时,让两个孩子都明确了是非观,及时修正错误,引导其走上更健康的人生之路,使她们的人格得以健全发展,对成长道路产生了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因为自己孩子被打了,这个妈妈一定要让孩子扇回去。我从教近20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家长,直到后来我才知道真实原因。”老师说。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教室里,上课时老师让大家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新作业本。咚咚因为贪玩忘记带本子抢了同桌华华的本子,情急之下,华华扇了咚咚一巴掌开元体育。

  第二天,咚咚的妈妈来到学校,要给儿子讨说法。老师也请来了华华的父母,因为自家孩子先动手,华华父母也同意道歉、补偿。

  但妈妈要求咚咚当着全班的面打华华一巴掌,经老师多次劝导,其仍要求在私下里还对方一巴掌。

  咚咚妈妈无奈才对老师坦白:“老师,我以前上学时,就遭受过校园欺凌,我不能让我儿子重走老路。”

  说出这些话后,咚咚妈妈离开了,后来她请来一位比较强势的亲戚处理此事,在亲戚了解了前因后果后,接受了道歉。

  咚咚的被打激活了妈妈过去被欺凌的创伤,埋藏在妈妈心里的伤害被重新翻起,就会对这孩子被受害更加关注,也许对孩子造成另外的伤害。

  一所地市郊县的幼儿园,一位明显是同龄人中发育较早的小女孩晓晓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霸占滑滑梯、秋千和各种玩具……

  幼儿园老师请来了在城里打工的晓晓的父母,但晓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以为然。

  幼儿间打闹、争抢玩具较常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其行为控制能力较弱,无法预计其行为产生的后果。

  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不仅要及时指导、引导或纠正,同时还应反思自身言谈举止和行为模式,对一些不好的方面进行自我纠正与调整。

  三年级的晓蕾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有个女孩小雪喜欢和男孩子玩,还一起打闹。小雪被男生打得挺重的,但她老说:‘没事儿,反正打不死’。”

  热心的晓蕾妈妈通过班级群联系到了小雪妈妈,特意将此事告知,才了解到原来小雪一直在暴力的环境中生长着,从小见证了爷爷对奶奶的施暴、爸爸对妈妈的施暴,庆幸的是,妈妈目前已离婚,带着小雪离开了这个环境。

  建议:这个案例凸显了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施暴者或受虐者。

  晓蕾能帮助关心同学,这样正直的行为值得肯定和表扬,应该鼓励校园欺凌的旁观者对受欺凌者进行帮助。

  同时,上述被晓蕾认为欺凌的行为在小雪看来却是“没事儿”,说明同样的行为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判断欺凌对当事人的影响时,要考虑当事人的感受。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守护‘少年的你’——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的指南针”项目团队于茜兰博士认为,上述案例展示了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下校园欺凌防治的具体问题。

  “比如,在案例十中,在晓蕾认为已构成欺凌的行为,在被欺凌人眼里却不当回事。案例一中的当事人认为自己遭到了‘欺凌’,而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尚不构成‘欺凌’。”于茜兰说:“出现这些认知差异的原因在于人们对校园欺凌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认知不到位,这不仅不利于受欺凌者明确自身处境进而及时向外求助,也不利于外界对受欺凌者的保护和对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从法律层面看,法律的缺位也是导致此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国缺乏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门立法,校园欺凌的法律概念模糊,界定不清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定没有明晰的标准,相应的惩戒细则也还没有,当欺凌事件发生时,很难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欺凌,因此难以落实他们的法律责任,无法对欺凌者形成威慑。”

  于茜兰提到,新西兰的学校使用《欺凌评估矩阵》评估校园欺凌行为的严重性、冲击度和频率。对应轻微、中度、严重、极度四个层级,同时从蓄意性、危害性、重复性及权力失衡性四方面对欺凌行为的后果进行赋分。比如,在危害性方面,被打倒、叫外号、偶尔被社交排斥的欺凌程度为轻微,赋分0分;恐吓、威胁、经常性的社会排斥的欺凌程度是中度,赋分1分;人身威胁或伤害、恐吓或性骚扰等程度为严重,赋分2分;需要医疗照顾的身体伤害、不适当的性行为、煽动自杀的欺凌程度是极度,赋分3分。根据不同方面赋分,学校根据总分情况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该项目团队的桑晓鑫博士认为,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两词不能混用。“比如,这些案例基本都不属于校园暴力。而近期发生的邯郸初中生遇害案则是校园暴力事件,是犯罪行为。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校园暴力行为的司法惩戒问题存在较严重‘断层’开元体育,在‘罚’与‘放’间存在较大空白地带,比如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的欺凌者不进行刑事处罚,会使其更加跋扈,最终滑入犯罪泥潭。我们必须坚持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桑晓鑫说,“在调研走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均已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园安全提出的各类人防、物防要求,比如设立法治副校长、成立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落实校园安全‘一岗双责’等,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像校园中过于单一的评价体系、人员专业性不足导致的安全岗位职责落实困难等。”

  同时,桑晓鑫指出,在现实中,确实有部分校园暴力案件是长期校园欺凌引发的恶果,作为学校、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孩子的合理引导、教育和干预。

  “比如,加强对教师校园欺凌防治知识的专项培训和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开设校园欺凌防治的系统课程,研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手册》、引入中小学校园欺凌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沉浸式体验校园欺凌的不同场景,帮助老师和学生在深度了解校园欺凌的基础上,拒绝校园欺凌。”于茜兰说。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池上新认为:“校园欺凌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施暴者也越来越隐蔽,常有肢体、语言、社交、网络欺凌等。数字时代,网络欺凌造成的个人隐私泄露必须得到更多重视。”

  在对初中校园的欺凌研究中,池上新引入美国政治社会学家罗伯特·帕特南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用相关数据证明社会资本在校园欺凌方面对学生的双重防护作用,即社会资本越多,成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可能性都会降低。

  “初中生的社会资本首先是信任,主要是学生与学生、老师和家长间的信任,信任度高的学生更少欺凌他人也能防止被欺凌;其次是人际关系网络,‘人缘好’的学生成为欺凌者、被欺凌者的可能性也都会减少;最后是规范,学校和班级有严格的行为规范会降低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机会。”

  “可通过开展校园欺凌防范培训提升教师、安保等人员的防治能力,把校园欺凌的苗头消灭在萌芽中。也可开通反校园欺凌‘校长热线或校长邮箱’,对反欺凌者的大力表彰奖励和对欺凌者全校通报严惩等营造浓厚的反校园欺凌氛围,提升师生家长对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信心。”

  其次,学校可从丰富学生人际关系网络方面进行各种动员与策划。比如,开展各级各类集体活动、社团活动,打造同辈友爱、互惠互助的校园氛围。引入“一校一社工”制度,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网络创造条件。

  最后,池上新认为必须推动学校层面的“反校园欺凌”规范化、制度化。“制定相关规范时,建议学校与家长一同商议,使制度更人性化、更易落地执行;要求学生、家长签订‘校园反欺凌承诺书’,明确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行为的惩罚措施并落实个人责任。”

  “打人啦!”西安市一所中学男厕所内,一遭受校园欺凌的男生喊出“打人啦”,被安装在厕所的“AI语音识别终端”迅速收集,并发出“停止侵犯,已通知老师”的警示语音,第一时间震慑了实施侵犯的学生。

  同时校园监控室里安装的校园安全管理分控台收到报警信息,并将卫生间外楼道的监控视频弹窗,值班安保人员迅速定位,了解事发状况,立即播放干预语音,并呼叫附近安保人员到达事发位置,对欺凌事件进行处置。

  若欺凌行为发生在教室、楼道、室外等学生活动场所,看到欺凌的学生,可通过距欺凌地点最近的“凌顶安全分级管控终端”进行“一键报警”,监控室的安全管理分控台会自动切换到欺凌现场的监控画面,安保人员可通过接听“视频对讲”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并能进行“语音喊话”制止欺凌行为,同时指挥附近安保人员到达事发位置,对欺凌事件进行处置。

  据林杰电子技术工程师程朝阳介绍:“这套AI校园防欺凌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语音、视频及地理信息有机整合,利用学校原有的安防监控及安防报警设备设施和凌顶安全智能管控终端,形成的一套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校园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一个专项模块。此系统将学校进行网格化分区,每个网格区域安装一台安全分级管控终端,当欺凌事件发生时,学生可通过安全分级管控终端的‘一键报警’功能向老师及安保人员发出求救,在厕所、宿舍等监控盲区安装AI语音识别终端,可自动识别‘打架、报警、救命、着火’等求助关键词,并向监控室的安全管理分控台报警。在监控室配备一台安全管理分控台,实现安全事件的及时响应。此系统对校园安全事件管理起到‘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取证’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该校教学楼区域划分了10个安全网格区域,共安装了10台安全分级管控终端;在男女厕所共安装12台AI语音识别终端;在监控室安装1台安全管理分控台。这套系统是该校欺凌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文 陈团结/图